十架之语
美国牧师提摩太‧凯勒(Tim Keller)说:“任何人都无法仅靠言语来知道他人如何看待自己,他们必须看到对方的行动。”就某种意义来说,这就是“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”。配偶以倾听和爱告诉伴侣,他们是被赞赏的;父母以慈爱和关心告诉孩子,他们是被珍视的;教练以积极的培训来告诉运动员,他们是有潜力的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。同样的道理,相反的行动会传达负面的讯息,使对方受到伤害。
你会再见到她
我走进昏暗且安静的房间里,拉了一张椅子,坐在我朋友洁琦的床边。在开始与癌症搏斗的三年前,洁琦是个充满朝气的人。我仍然记得她笑逐颜开的样子──眼里洋溢生命光彩,笑容满面容光焕发。现在她静静地躺着,一动也不动,只能在这个提供特别照顾的医疗院等我来探访她。
放手
安宁病房的护士告诉我:“你的父亲已进入弥留状态。”“弥留”是指临死前最后的阶段,对我而言这是个陌生的新名词,让我感到像是进入一条去而不返的单行道。在我父亲离世前,我与妹妹虽不确定父亲是否还听得见,但我们还是坐在他的床边,亲吻他光洁的头顶,轻声告诉他上帝对他的应许。我们吟唱诗歌《祢信实何广大》,又诵读诗篇23篇。我们向他述说,我们爱他,并且谢谢他这位好父亲。我们知道他渴望与耶稣相聚,便告诉他只管放心地离开。我们忍着心中的悲痛说这些话,学习放开父亲的手让他离开。几分钟后,我们的父亲就喜乐地蒙主迎接进入永恒的家。
人生终站之后
在1968年4月3日晚上,马丁路德·金恩博士发表了最后一篇演说《我已到达山顶》(I’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)。在演说中,他暗指自己可能将不久于人世。他说:“我们眼前还有些艰苦的日子,但我现在并不在乎,因为上帝已经允许我站在山顶上,看到了应许之地。或许,我无法跟你们一起到那里……但是今晚我很开心。我不担心任何事;我不畏惧任何人。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主降临的大荣光。”隔天,他就遭到暗杀了。
宝贵的离世
对于雕刻艺术家莉兹·谢珀尔(Liz Shepherd)在2018年的作品展《等候》,一名记者如此描述:“这个作品展让我们觉得生命是弥足珍贵、脆弱和不可捉摸的。”谢珀尔在父亲临终前随侍在侧时受到了启发,希望藉着这作品展传达那股渴望、失落的空虚感,以及对于所爱之人离世的无力感。
最终局
她叫柔琳,在我们求学的那段日子里,我暗暗地倾慕她。她性情开朗,灿烂的笑容无人可及。我不太确定她是否察觉我对她的爱慕,但猜想她应该知情。毕业后,大家各奔东西,我便失去了她的消息。
一觉醒来
过去我们家和几个朋友的家庭相聚的时光,让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。那时孩子们都还很小,我们这些大人聊天到深夜,孩子们玩累了,就蜷缩在沙发或椅子上睡着了。
最后致意
在担任直升机驾驶员为国服务二十年后,詹姆士返乡任教以服务社区。但他仍怀念开直升机执行任务的日子,因此他去当地一家医院工作,负责驾驶直升机载送病患,直到迟暮之年。
只是暂别
孙女爱莉每次和我道别时,都有个固定的模式。我们会先紧紧相拥,大声哀嚎,戏剧化地啜泣约二十秒,然后分开后退一步,轻松地说“再见”才转身离开。尽管我们的道别方式有点傻气,但我们都很期待很快能再次相聚。